机会成本|生活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基本的经济问题里有简单的提到,因为资源的稀缺,人们在做选择时就会有机会成本。大事比如是要读书还是工作、是要选择工作A还是B,小到要不要睡午觉、要吃A餐还是B餐这种小事,也都关于到机会成本。

这一篇就从机会成本的意思开始,再到成立的条件,机会成本的结构,最后以日常生活的选择来解析机会成本。

图1:人生总是充满选择
图1:人生总是充满选择

机会成本的定义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当你选择了某个决定,你所必须舍弃掉价值最高的另外一个决定。用一个谚语概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简单地说就是当你选择执行决定A时,机会成本就会产生,因为你放弃了实行B计划可以得到的利益。

机会成本可以时很主观的,比如是想要打羽球还是篮球,当你决定打羽球,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打篮球,这是你自己的观点和意识。机会成本也可以是客观的,简单地说就是用钱来衡量。比如你是要种香蕉还是榴莲,如果选择榴莲,那么种香蕉可以得到的利润,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当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可以是机会成本,它必须涵盖一些条件。

图2:机会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图2:机会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构成机会成本的条件

  1. 资源的稀缺性和多样性
    • 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做出选择。资源也必须是多样性的,它必须可以让你做出不同的事情,达到不同的效益。如果资源是无限和单一的用途,那么就没机会成本一说。
    • 就好比如你现在有一块地(有限资源),它可以让你种植也可以让你建房子(资源多样性)
    • 抛开这些物质,时间是我们所有人的机会成本。一个人一天就 24个小时(稀缺性),但你却有很多东西想要做(多样性)
  2. “机会”必须是可执行的
    • 你所放弃的选择,必须是你本身有能力执行,不是想象中的选择。
    • 例:你家的空房间你可以选择改造成工作室、休息室、书房等,但你不可能在里面打造个游乐场,这个“机会”的收益你不可能做得到,所以它便不是你的机会成本。
  3. 机会成本必须是你放弃的“机会”里收益最高的
    • 你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做很多种选择,而机会成本只能计算那个给予你最高收益的“机会”。
    • 例:你有一片土地,可以种很多蔬菜比如番茄、萝卜、羊角豆等。如果你决定种番茄,那么你不可能把萝卜和羊角豆都算成你的机会成本,而是选择收益最高的比如羊角豆来当成你的机会成本。
图3:构成机会成本的条件
图3:构成机会成本的条件

机会成本的组成

我们先用公式来理解框架,然后了解意思,再搭配例子来更好的明白机会成本的组成。

机会成本 = 显性机会成本 + 隐形机会成本

  1. 显性机会成本
    • 显而易见的成本,因为他是实际付出的钱或支出,用来完成你所选的计划。
  2. 隐形机会成本
    • 隐藏的成本,可能容易在决策中被忽略,因为它很难被量化,像是时间或者失去的效益。

例子:住离公司远一点还是近一点

A 房子离公司很近,走路几分钟就会抵达,但是房租很贵,每个月RM1000。

B 房子离公司远,乘坐巴士上下班大概2小时(一个月44个小时),一个月交通RM 200,但是房租便宜,每个月只需RM 400。

如果选择 A 房子:

图 4 的 RM 400 的隐形成本从何而来?就是 A 房租减去 B 房租和交通费(RM 1000 – RM 400 – RM 200)。为什么这个成本也需要考虑呢?因为这个差价,RM 400你可以花在别的事情上,比如吃饭、买日用品等。这就是你选择A房子所要放弃的隐形机会成本。

如果选择 B 房子:

图 4 的 44 个小时为什么是隐性成本?因为这 44 个小时你可以做点别的事,比如健身、经营副业等。时间很难量化,比如如果你打算用来健身,那么给你的反馈是健康,健康是很难量化。相反你在这44个小时进行可量化的活动,比如经营副业,那么副业的收益就是你的隐形成本。

图4:机会成本的计算(住离公司远一点还是近一点?)
图4:机会成本的计算(住离公司远一点还是近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选择房子A还是B?以经济学与理智的角度来说,应该选择机会成本较低的,但是由于有44个小时不可量化的因素,它很主观,所以难以衡量。那么就该看看你自己了。比如可考虑自己的每月薪资。如薪资高那么可以选择A、如刚出社会财力不足,可选择B。又或者把44个小时量化再来做出决定。

从这个例子里中可以了解,显性机会成本就是你所实际付出的“钱”,它很容易计算,因为它简单明了。而隐形机会成本就是在决策中所容易忽略的,因为它很难被察觉。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

生活中总在面临选择,那么选择时我们都会考虑些什么呢?个人意愿、人际关系、实际的开销、实际的收益、长远的考虑、个人喜好等等。当你了解了机会成本,不妨在做出决定时,可以思考看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成本。以下举几个例子:

例子 1 :是要上大学还是工作?

选择上大学,那么工作所能给你的收入绝对是你隐形的机会成本。如果选择工作,那么你所放弃的是之后学历带给你的薪水成长幅度。如果你现在先工作之后再继续深造,你所放弃的机会成本更大,因为你工作了几年,薪水一定比刚出社会高。

当然这个问题不单单只看机会成本就足够了。如果是需要专业性知识那么上大学就是必须的、或者上大学会让你更快乐、又或者你觉得大多数朋友都上大学,自己也应该也需要上大学等其他考虑因素。笔者觉得机会成本有时也只是提供多一个参考价值,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不可量化来决定哪个更好。

例子 2:下午一个小时,是要睡午觉还是工作

如过1个小时的午觉让你更精神、恢复效率,而1个小时的工作让你多赚 RM 30,那么该如何选?这个选择里精神难以量化,当做出选择时,你可尝试把精神量化,比如在你心里午觉值得 RM 20,那么选择工作,你的机会成本就是RM 20;反之选择午睡的机会成本将是RM 30。

决策中绝对是越少成本越好,所以你应该选择工作。如果在你心里午睡很值钱,至少值得RM 40,那么相反,你的决定将会是午睡。

子 3:你是打算自己洗车还是付钱给别人洗呢?

给人洗车的费用是 RM 12,而自己洗车预估是 RM 3(肥皂+水)。如果不想机会成本,一定是自己洗车便宜,又或者你只是存粹不想劳动,那么你将心甘情愿付 RM 12 让人帮你洗车。但是如果计算那些隐形机会成本,你应该还要想想,自己洗车(大概1个半小时),你放弃了什么?假设这1小时半你可以工作赚多 RM 20,那么决定自己洗车的成本将会是 RM 23,所以给人洗车比较划算。相反如果一个小时半的工作只能给你 RM 6,那么自己洗车的机会成本是 RM 9,那么自己洗车会比较划算。

做出决策时应该仔细想想那些隐形的机会成本。当某些成本无法衡量,难以做决定,那就量化它。决策的最优解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

以经济学的角度,人都是理智的,选择机会成本最低,或者让你放弃最少利益的决定是最优解。但是,现实是,人不是理智的,即使你知道机会成本,但你不一定会遵守它的原则。为什么?

决策陷阱,机会成本“不那么重要”

在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即使你知道了机会成本,但是你不一定照着做。经济学里都是假设人们是理智的,但现实是人们往往都没自己想象中的理智,即使再理智,也可能一些心里偏差,做出“理智”外的决定。更何况,比起机会成本,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你的每一个决定。

1. 考虑了其他因素

  • 我们应该选择机会成本较低的选择,以达到最高程度的收益。没人会不喜欢收益,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止实际的收益,还有那些“无形”的收益。比如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身心健康、喜好因素等。
  • 例:你原本打算把自己买的大学课本用半价售出,你算了算大概可以有 RM 200 的收益。但是你父母突然说不用卖,可以给堂弟。那么你是想得到实际 RM 200 的收入还是零元?
    • 每个人都想拿 RM 200实际一点,但是你最后可能会放弃 RM 200,把课本给堂弟来维持和谐的家庭环境。
  • 例:你现在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薪水是RM 2000,现在有人推荐你去某个公司当行政人员,薪水RM 2500,还很轻松。用机会成本算来算去,还是当行政人员最好,但是你还是放弃了这个选择。为什么?
    • 可能你喜欢小朋友、可能你很怕适应新环境、可能你觉得这份工作比较自在等。这些都是不可测量的因素。

2. 太在乎沉默成本

  • 什么是沉默成本(Sunk Cost)?就是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它是过去已经付出的成本,不应该算在你现在的决策中。
  • 例:你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和 RM 500 买了绘画课程和绘画用具。但你突然觉得对绘画不感兴趣了,想放弃。可你想了想两个月的时间和 RM 500 不是白花了吗?咬牙坚持吧!
    • 其实不然,它是沉默成本不是机会成本,因为你所花的 RM 500 和 2 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回归到你手上了。所有当你做决策时不可把它们考量在内
  • 例:你买了一张电影票花了 RM 20。你看了 30 分钟,觉得自己欣赏不来这个电影。你想走,但是想想,自己都付了 RM 20 还有 30 分钟的观影时间,不然就继续看完它吧!
    • 其实不论是 RM 20 还是 30 分钟的观影时间,它不是机会成本而是沉没成本。这都是你付出的,且不能收回的,所以决定要不要继续看电影全全取决于你想不想继续看。

大多时候,我们都想把所有东西都花的物超所值,这并没有错,但是这种想法你应该在选择“付出还是不付出”之前思考,而不是之后。你付出了,觉得没有你所想的物超所值,所以你后悔了,那么后悔过后的决定就不应该想着之前的付出,而是该思考其他方面的顾虑。

3. 太在乎付现成本

  • 人们都常有一种谬误,会特别把付现(实际给的钱)当作一种过于“严重”的损失,可当要放弃可得的利益时,却又觉得并不是那么严重。怎么说呢?
  • 例:你买到了某明星的演唱会门票 RM 300,在黑网上这个门票被炒到了 RM 1200。你是卖还是不卖?很少的概率有人想卖自己手上的票(你觉得放弃 4 倍的收益没什么)。但是当你没有这个门票,你可能会花 RM 1200 买吗?有,但是会买的人数比较低(你会觉得付出 4 倍的钱,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 例:打扫房子。隔壁陈阿姨说愿意付你 RM 100来打扫房子,但是你不愿意,心里觉得打扫房子至少值得 RM 150。又有一次,对面邻居小弟毛推自荐帮你打扫房子,你只需要给他 RM70,但你还是不愿意宁愿自己打扫。发现问题了吗?陈阿姨的 RM 100 是你放弃可得的利益,你觉得没什么,不过失去了 RM 100。但是当你要实际付出 RM 70 时,你就如临大敌,宁愿自己打扫。按照机会成本逻辑,你觉得打扫的成本是RM 150,那么当邻居毛推自荐时你就该答应,毕竟只花RM 70。
图5:决策陷阱
图5:决策陷阱

看过了那么多的例子是不是觉得在某些时候机会成本的存在真的可有可无呢?尤其是当决策不是单单只是纯粹数字,更涉及其他层面的考量。更何况很多时候人都是不理智的,或着会陷入一些偏差而不知之。

总结

机会成本是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所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可以带给你最高价值的选择。它可以很主观也可以很客观,主观的机会成本它就是看“自己”的想法,而客观的机会成本让你可以更精准的做出选择,毕竟它“数字”化。当然不是所有“机会”都是你的机会成本。

  1. 资源的稀缺性和多样性
  2. “机会”必须是可执行的
  3. 必须是你放弃的“机会”里收益最高的

机会成本可分为显性机会成本和隐形机会成本。顾名思义,显性机会成本就是你实际为那个选择付出的钱;隐形机会成本就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成本,如时间和效益。

人们的日常中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意识到。“大”的人生选择像是工作、结婚、生小孩,“小”到像是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我们都是在有限的资源里选择出你认为收益最高的。所以了解那些隐藏的成本,让你可以有另外一个思考方向,也没坏处。当然日常里即使你懂得机会成本的概念,你却不一定会遵守,因为现实中还有很多的考虑,况且人都是不理智的比方说:

  1. 其他考虑因素,像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喜好等等。
  2. 太在乎沉默成本。那些你已经付出的行动或金钱,都不应该在你做出选择时纳入你的考量。
  3. 把实际的金钱付出当作一种损失,但当你放弃可得的利益时,却又不那么重要。

所以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人们不一定会选择最低机会成本的方案。所以机会成本你真的搞懂了吗?还不懂的话就罚你再看一遍吧。

现在笔者给你一个选择题:你是要继续在这里挖挖宝呢,还是要……

写在最后:即使最后你的选择并不符合机会成本逻辑也没关系啊,这是你的日常,而机会成本只是补助你,完成属于你的日常。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