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禀赋效应|它和机会成本有何关系?|你并不想失去所拥有的东西

什么是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它是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 1980 年所提出的。塞勒指出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你就会看重它,并且不愿意失去它。此效应与前景理论是相互呼应的。

由于禀赋效应的作用,有时会让人们在决策时不太理智,因为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而违背了机会成本的原则。当然不是所有失去都会触发禀赋效应,不然人们都天天活在痛苦中了。

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以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当你拥有某一样东西,这东西就是你的禀赋。所以禀赋效应就是当你拥有了一样东西,你就会很看重,甚至高估这个东西的价值。人们也不想要失去它,如果失去,会让你觉得痛苦。很多实验也证明损失所能带来的痛苦大约是收益带来快乐的两倍。

图1:什么是禀赋效应
图1: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的例子——塞勒的马克杯实验

1985年 44 名的康奈尔大学的学生配合塞勒进行实验:

一个 $6 的马克杯和 3.98$ 的圆珠笔

有 22 名学生获得了同样的马克杯(视为卖家),而另外 22 名学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视为买家)。过后会让他们回答一系列问题,例:

对卖家的问题

  1. 价格为$5 时,我会卖掉/不会卖掉
  2. 价格为$6 时,我会卖掉/不会卖掉

对买家的问题

  1. 价格为$6 时,我会买/不会买
  2. 价格为$6 时,我会买/不会买

实验结果:马克杯

卖家(拥有马克杯的人)想要卖掉的价格中位平均数位 $5.25;买家(没有马克杯的人)想要买的价格中位数平均为$2.75

接着,刚才没有得到马克杯的会得到圆珠笔。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机会做买家和卖家,然后重复上方实验

实验结果:圆珠笔

卖出的价格和买的价格也差不多是 2:1

总结——人们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且还会觉得自己的东西较有价值。拥有马克杯的学生想卖但是卖价高,而想买马克杯的也只愿付较低的钱(卖家报价的一半),所以说损失带来的痛苦大约是收益带来快乐的两倍

禀赋效应和机会成本

禀赋效应:你不舍得放弃你所拥有的东西

机会成本:做选择时所放弃的另一种选择会视为一种成本,如果放弃的东西价值更高你就不该放弃

矛盾点:当 A 东西是你的,B 东西不是你的,B 东西价值比 A 高

以理性角度,其实就该跟着机会成本原则,但是,人们很常时候都是有限理性。因为我们其实很常放弃价值更高的东西,不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即使对比起来其实自己的东西价值较低)。

因为你“禀赋”了自己有的东西,会产生损失厌恶,也会高估“禀赋”东西的价值。

以下例子作为参考:

禀赋效应与机会成本的例子

例子1:葡萄酒该喝还是卖

塞勒说出了一个关于经济系主任理查德·罗塞特(Richard Rosett)的例子

主任喜欢收藏葡萄酒,在他的酒窖里有他当初用$10买来的酒,现在这些酒有商人愿意给$100 的市价收购。主任表示他会在某个特殊的日子开这些酒来喝,也表示绝不会花 $100(市价) 买一样的酒来喝。所以他没有把酒卖了。

以经济学角度,这样并不理性,来算算帐:

卖掉:你进帐 $100

不卖,喝掉:你损失 100,因为原本这瓶酒你可以卖了收益 100,你放弃卖,所放弃的价值是 $100(所谓机会成本)

买酒喝:你损失 100

禀赋效应来说,主任拥有了这瓶红酒,不舍得把它交易出去,而且也会高估自己手里东西的价值。想要交易或许也行,在主任心里可能要至少 $100 以上的价格才愿意卖吧!

还有个问题!如果你都可以舍弃能收益的$100把自己的酒喝掉,为什么你却也不愿意舍弃你手里的$100买酒来喝呢?成本不都一样吗?

其实机会成本也很抽象,我想对于不卖喝掉,损失$100(无实际进钱支出) 对人们来说并不会把他当作一种成本(虽然实际上是机会成本)。而花钱$100买酒是真的有金钱支出的,你也“禀赋”于那实际的 $100。

所以自掏腰包买一个$100的酒来喝就不可能了,对待真实支出上谁不是吝啬如要把蚊子血都要挤出来一样呢!更何况,你可能也会在心底萌生一个念头:“我喝只花 $10 买的酒不香吗?脑袋撞了才要买瓶新的喝!”

图2:例子——葡萄酒该喝还是卖
图2:例子——葡萄酒该喝还是卖

总结:

自掏腰包买酒,比放弃卖酒更令人不情愿,即使损失其实都一样

例子2:该去音乐会还是卖掉门票

你得到了免费的音乐会门票,你可以选择观看,当然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卖掉你的门票。你会去看还是把票买了呢?

图3:例子——卖或不卖票
图3:例子——卖或不卖票

不卖的人,可能会有个概念,那就是去看就是免费的。但其实不然,因为并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如果你卖掉,你会得到一笔钱,所以去音乐会的成本是你卖票能得到的钱。

当然你不卖也有可能是禀赋效应在作祟,因为你对它投入了“情感”和“价值”。会觉得这个票就是我的了并不想失去,而且就算要卖也要卖个好价格才是!

例子3:关于打扫整间房子

你每个月都需要打扫整间房子一次,大概会用 5个小时。你觉得好累啊,但是一看雇人打扫的价格,一小时 RM 20,大概要花你 RM 100 了。或许你就可能咬咬牙,继续自己努力了。你所花的成本是时间成本。

但是如果我问你,给你人工费一小时 RM 24,打扫隔壁家的房子。你又是否愿意呢?我想你很有可能摇头不愿意了吧!

图4:例子——关于打扫整间房子
图4:例子——关于打扫整间房子

总结:

你”禀赋“于你的 RM 100,你并不想失去它,但是对于未拥有的钱(帮人打扫所得)你就不那么看重了,选择放弃。你甚至觉得我的一个小时不应该只值 RM 24 吧至少也要 RM 30!

损失导致痛苦…我们都活在痛苦中?

以禀赋效应来说,损失就代表痛苦,那么照这个逻辑,其实人每天都活在痛苦里了吧!

比如:

花 RM 5 买个早餐

花 RM 20 买了个电影

用 RM 100 换了两张 RM 50

当然不可能!不然人们每天都生不如死了。要解释什么才算损失,塞勒在1980初提出两个效用:

  1. 获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
  2. 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

以获得效用来说就是只要你交易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比你心里预估的价值还高,你就不会觉得损失。当你在付出的钱比参考价格更少时,你就获得交易效用,你会觉得这笔交易,赚了。

获得效用例子

你觉得这瓶酒的价值是 RM 20,但是你看店里卖 RM 15,你买了,获得获得效用,觉得赚了,并不会觉得损失了 RM 15

交易效用例子

你觉得这瓶酒是 RM 20,你看店里卖 RM 25,但是你又上网一搜,是卖 RM 30(参考价)。最后你还是在店里买了,你觉得很划算,并不会觉得是损失了 RM 25

作者有话说: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会有更完整的文章

总结

当你拥有一个东西你会不想失去它,也会高估它的价值,陷入禀赋效应当中。多项实验总结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收益带来快乐的两倍。它很常会与机会成本产生碰撞,导致人们不能更理智的做出决策。当然不是所有的“失去”,都能引发这个效应,要看在“损失”时是否会获得——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如果有,那么这个效应将会被抵消,不被人们当作损失。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